《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演练卷与答案(一)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鸴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B.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C.《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D.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表面上的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D.“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材料一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不仅是小说有留白,戏剧语言也有大量的留白之美。《雷雨》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请结合以上材料,对周朴园对白中的三处“哦”,任选一处进行合理想象补充,并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给读者阅读带来的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顽石之歌
管桦
我在高举着现实并且预言着祖国幸福和庄严未来的时刻,在行进的路途中,曾到曹雪芹隐居过的北京西山,作了片刻停留。
我邀了我的灵魂,在深谷中古老的岩石间荒废的羊肠小径上追寻这位伟大作家心灵的足迹。阵雨刚刚停息。远处横迤着红色枫树的山峦,仍在茫茫烟雨中。近处,只有几片云残存在明亮的天空里。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云雀像是曾经常常在这里闲游的《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放怀一切地高歌自己的“顽石之歌”。
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而你的音调包含的是那么复杂那么多样,是不是已经全部为人们所领悟?
雨后清凉的湿风里,一些青年男女,身上散发着山野神圣的芳香,缓缓朝山外走去。他们还在低声谈论着这山谷最深处的那块巨大的顽石,那因无法补救苍天而被遗弃在大荒山下的宝玉。啊,曹雪芹,我从游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感到这些钦佩你、赞美你的人对你并非深知。这些青年男女,从我身边走过去的时候,或转回头,或侧着脸,向我凝望。他们回顾的眼神里,隐含着惊讶。因为已经到了游人归家的时候,我却独自一人向深谷跋涉而去。
在这荒僻的深谷的最深处,我站在一块浑圆的卓然独立的巨石前,沉思冥想:这就是引出曹雪芹震撼世界的灵魂语言的那块顽石吗?这就是曾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幻成一块莹洁的扇坠大小的美玉吗?你投生在一度强盛后来渐渐衰微、零乱的末世家族!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就好像是出了轨道的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掠过繁密的行星。在那女性为封建的脚步所践踏所侮辱的时代,有谁像你那样大胆地指出男女应该平等,指出女人比男人更纯洁、更美丽、更善良?当人们都匍匐在权势的脚下时,有谁像你那样挺然站在人生的高处,蔑视因途穷而更显罪恶的权势?
道德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无形的支配,它统领着人们愤怒和爱的全部力量。贾宝玉,透过你那柔弱的外貌,我看见你内在的使人震惊的强悍、勇敢和坚忍。任何强加于你的光荣、美德、崇高,都不能扭曲你的灵魂。恐吓和棍棒只能使你战栗,却丝毫不能改变你心灵的爱和恨。你的精魂气魄,胜过世代赞颂的历史人物荆轲。一个是瞬间的勇猛,一个是勇敢无畏地同整个时代对抗。你堪称末世的英雄,且长久地承受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家族毁伤的痛苦。谁能理解你的胸怀?你的爱比天空海洋还博大深沉,在祖母、父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三春”、秦钟、妙玉、袭人、晴雯、北静王以及无数人的身上,你都给予了你的爱。
但是,你并不夸耀自己对他们的爱,各种性格的风趣使你赞叹。你认为每一个女性连同那些地位卑下的使女,都是完美的奇迹。啊,贾宝玉,一个与世界同样广阔的清新的男子,从头顶到脚踵都散发着灵光。你的强烈的不可抵抗的魅力,吸引着所有人。为美丽的、充满生气的女性包围着,似乎同她们在一起,洋视着她们,跟她们接触和交谈,你的灵魂就能快乐了。可是,当你赖以生存的庞大显赫的家族,已至末世的时候,你的灵魂中有过快乐吗?
高耸云霄的贵族府邸,好像一只巨大的航船,雄伟地、壮丽地结合起来的整体已经腐朽了。在追逐船只的恐怖的阴云下,在怒吼的风暴中,在凶险的波涛上,不管多么英明干练的船长,不管多么富有经验而又勇敢的水手,都不能拯救它的沉没。在这航行到末世的船上,正直与欺诈、忠厚与卑鄙、光明与阴谋、刚强与懦弱、廉洁与腐败、入世与出世、希望、声名、光荣、财富,一切都逃不出覆没的命运,谁都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求的天赋与幸福,连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爱情也不可能。在高大的贵族府邸运终数尽的末世,只有宝玉你明白:一切的追求,不过只是把希望埋在明天废墟之下的梦幻。于是,在你宽恕那些傲慢的蠢人之后,在你安抚过那些被侮辱被损伤的婢女之后,在你悲哭过溺爱你的无量恩慈的老祖母之后,悲哭过遭遇不幸命运的姐妹们之后,你走向无涯无际白雪茫茫空无一切的原野。
当我向山外走去的时候,天空已飞满了霞光。归巢的鸟儿,互相呼唤着,朝那曹雪芹攀登过的最高山峰的丛林飞去。啊,曹雪芹,你就是这样站在人生高处,痛饮掺和着眼泪的苦酒,击剑吟唱你的“顽石之歌”的吗?即使你和宝玉有同样的欢乐,同样的勇敢,同样的痛苦,同样的心灵,你的“顽石之歌”也并不只是你少儿时代的回忆和你走过的足音的悲愁的回声。你寻求人生的幸福和欢乐,因无法补救苍天,收集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忧伤。但你无尽的痛苦和忧伤,充满了伟大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你对末世的功名利禄绝望的时候,仅仅以笔墨倾泻你感情中的一切,却留下不朽的功名。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伟大,你的光彩,你的魅力,来自你绝望的悲叹!一切伟大的神圣的创造是幸福的,痛苦也同样是幸福的,因为一切伟大神圣的东西都是从痛苦的母腹里诞生。你以为我意在使人惊奇吗?不,我只是在你隐居过的山野,在你歌唱的“顽石”跟前沉思过后,对你歌中包含的众多意义做一个浅浅的领悟。
(有删改)
文本二: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作者对曹雪芹居处的拜访,不只是一次对景色的观赏,更是一次读者灵魂与作者心灵的深入交流。
B.文本一认为曹雪芹的作品有丰富的内涵,无数学者反复追寻探求,仍难以与其同频和鸣、真正领悟。
C.文本一结尾部分,作者热情讴歌曹雪芹,认为曹雪芹的伟大、光彩和魅力来自他对末世功名利禄的绝望。
D.文本二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当时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作者详细描绘宝玉的外貌后,插入《西江月》。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云雀引出“顽石之歌”,由青年男女的谈论引出顽石,由虚到实,自然过渡到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深思。
B.文章多用问句加强语气,把作者的思想态度表现得更加鲜明,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C.文章用雄伟壮丽但已腐朽的巨大航船来比喻末世贵族府邸,以阴云、风暴、险涛来隐喻当时的社会背景,生动形象。
D.文章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隽永,读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富于诗性美。
8.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大量使用此手法的好处。
9.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文本二多用贬词评价,文本一却热情歌颂,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咏白海棠(其四)
林黛玉
半卷湘帘①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②仙人缝缟袂③?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②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③缟,白绢。袂,衣袖,亦指代衣服。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卷湘帘半掩门”,写出赏花人与白海棠之间若即若离的距离,这种最佳的观赏距离,本身就带有一种情趣、一种朦胧的美感。
B. “碾冰为土玉为盆”,冰为土,玉作盆,这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以奇妙别致的想象,正面描写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C. “同谁诉”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倦倚西风”的赏花人正是花的倾诉对象,而且也暗示白海棠的倾诉对象只有赏花人。
D. 从结构上看,本诗首尾呼应,首联从赏花人与花隔帘相望写起,尾联以花与人互诉衷肠融为一体收结,结构严谨。
11. 黛玉的这首诗被李纨评价为“风流别致”,更是让宝玉钟情偏爱。请简要分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表现白海棠的特点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3小题,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描写大观园美景时,有“清溪泻雪”之句,写出了水的清澈洁净。以雪喻水,此写法在诗词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其与《阿房宫赋》描写秦的奢靡浪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竖立起一座历史丰碑,而且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 ① ,“谐音”的修辞运用最妙,每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 ② 。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甄士隐的丫鬟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 ③ ,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为人“表面正经”的辛辣嘲讽。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
1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4.近年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甘肃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甘快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演练卷参考答案
(一)
【答案】1.B 2.D 3.B
4.①采用引证法。材料一谈的是“《红楼梦》中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文中引用了《红楼梦》中宝玉与莺儿的一次对话,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既使晦涩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②论述层次清楚。文章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不写之写”应从美学修辞学上来分析“写”与“不写”的辩证关系;作家的“不写之写”的妙处;读者因作家的“不写之写”受到的限制与生发的联想。这三个层次前后关联,逐次推进,论证有条理。
5.[示例一]第一处“哦”:这个下人好像知道点内情,她说“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对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示例二]第二处“哦”:事情有点不对,她居然认识梅侍萍,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所知道的会不会损害我的名誉?
[示例三]第三处“哦”:这件事是我内心的疮疤,我只是要让侍萍安静离开,没想到结果会这么惨烈。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啊!
效果:①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A.“'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错误。原文说“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文本指出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不是写得越少,联想的空间就越大。
C.“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错误,逻辑混乱。由原文“《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知,选项前半部分的艺术空白点,并不是后半部分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产生的条件。
D.“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并未涉及“机械的方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错误,文中说的是“至于'不写’则属于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文中是“不完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由原文“'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可知,并没有说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而是与读者的“经验”有关。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关于“不写之写”,文中这样表述: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
B.“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上的特点包括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等。
从论证手法角度来看,材料一中“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此处采用引证法。材料一谈的是“《红楼梦》中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文中引用了《红楼梦》中宝玉与莺儿的一次对话,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使晦涩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以此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证:第一二自然段论述“不写之写”应从美学修辞学上来分析“写”与“不写”的辩证关系;第三四五段论述作家的“不写之写”的妙处;第六段写读者因作家的“不写之写”受到的限制与生发的联想。这三个层次前后关联,逐次推进,论述层次清楚,论证有条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周朴园对白中的三处“哦”任选一处合理想象周朴园的内心活动并简要分析设置的空白给读者阅读带来的效果,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一处“哦”,是在周朴园询问梅家小姐的情况时,鲁侍萍回答“不敢说”的情况下出现的,此时,周朴园的内心活动应与鲁侍萍“不敢说”这一答语有关。“不敢说”意味着这个下人知道一点内情,至于知道多少则不得而知,那么既然这个下人能知道当时的情况,自然就会引发对她身份的质疑。所以此时周朴园可能在想:这个下人好像知道点内情,她说“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对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第二处“哦”,是鲁侍萍说“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的时候出现的,此时周朴园有些紧张,因为他没有想到这个下人竟然会认识梅侍萍,那么这二人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这个下人所知道的事情会不会影响自己当下的名誉呢。所以此时他可能在想:事情有点不对劲,她居然认识梅侍萍,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所知道的会不会损害我的名誉。
第三处“哦”,是在鲁侍萍回答“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时出现的。鲁侍萍的回答还原了当时的悲惨情形,这也是周朴园不想提及的,所以这时候周朴园可能在想:这件事是我内心的疮疤,我只是要让侍萍安静离开,没想到结果会这么惨烈。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啊!
至于表达效果,这三处“哦”,设置了种种悬念,一环扣一环,促使读者进行思考,由此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外还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促使读者很快融入其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引发强烈的共鸣。
6.答案:C
解析:“认为曹雪芹的伟大、光彩和魅力来自他对末世功名利禄的绝望”错误。文本一说的是“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伟大,你的光彩,你的魅力,来自你绝望的悲叹”,这里所说的“绝望的悲叹”,并不是“对末世功名利禄的绝望”。
7.答案:A
解析:“由虚到实”错误。文本一开头“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是实写。
8.答案:①作者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与曹雪芹、贾宝玉直接对话,打破了时空界限,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共鸣。②文本一从第三段开始大量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贯串下文,将后面材料统摄为一个整体,使结构更为紧凑。
解析: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能够将想象出来的人、事物等摆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好似亲身经历一般,感受更加深刻。由“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贾宝玉,透过你那柔弱的外貌,我看见你内在的使人震惊的强悍、勇敢和坚忍”等可知,作者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与曹雪芹、贾宝玉直接对话,打破了时空界限,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共鸣。由文本一第三段中“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第四段中“啊,曹雪芹,我从游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感到这些钦佩你、赞美你的人对你并非深知”,第五段中“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就好像是出了轨道的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掠过繁密的行星”等可知,文本一从第三段开始大量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贯串下文,将后面材料统摄为一个整体,使结构更为紧凑。
9.答案:不矛盾。文本二运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曹雪芹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评判贾宝玉,明贬实褒;“草莽”“愚顽”表现了贾宝玉对科举的不屑,“不通世务”表现了贾宝玉对权势的蔑视,“偏僻”“乖张”表现了贾宝玉对封建思想的反抗。这与文本一中热情歌颂贾宝玉蔑视权势、勇敢地与时代对抗是一致的。
解析:解答本题,先明确观点,即不矛盾;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文本一中,作者从正面赞美贾宝玉这一人物,如“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更显罪恶的权势”“只有宝玉你明白……空无一切的原野”等。文本二,作者虽用贬词,但其实是在褒扬贾宝玉。作者借用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评判贾宝玉,对贾宝玉明贬实褒。从词中具体的描写来看,“草莽”“愚顽”表现了贾宝玉对科举的不屑,“不通世务”表现了贾宝玉对权势的蔑视,“偏僻”“乖张”表现了贾宝玉对封建思想的反抗,这些正是他伟大的地方。由此可见,贾宝玉所表现出的一切看似不合常规的行为,实际上是他对当时的封建制度的反抗,这与文本一中对贾宝玉的热情歌颂是一致的。
10. B11. ①颔联“偷来”“借得”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别致地表现了白海棠如梨蕊一般素雅洁白的外形特点,如梅花一般孤高傲世的精神特点。
②颈联用比喻,将白海棠比作月中仙子正在缝制的素衣和秋日正在抹拭眼泪的闺中少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海棠高洁白净的气质和哀怨多愁的情感特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正面描写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错误,应改成侧面烘托。冰只能碾为栽种白海棠的土,玉只能作花盆,侧面烘托出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颔联“偷来”“借得”运用拟人手法,白海棠白净如梨蕊,这就在白净的颜色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
颈联则紧承上联,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秋闺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却有变化。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海棠高洁白净的气质和哀怨多愁的情感特点。
12.(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答案】13.①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 ②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 ③表面上道貌岸然。
14.①甘肃省简称“甘”,“甘快办”有“赶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甘肃省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决心。
②广东省简称“粤”,“粤省事”有“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轻松享受到各种政务服务的决心。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上文说“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下文说“'谐音’的修辞运用最妙”,“谐音”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所以此处应填“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
第二处,上文说“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的“其”指“人名、地名”两种情况,下文举例主要是说人名,所以,此处应填“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
第三处,语境在说“贾政”谐音“假正”的讽刺意义,“表面正经”,下文强调实际上是一个伪君子,所以,此处应填“实则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甘肃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甘快办”,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甘肃省简称“甘”,而“甘”与“赶”谐音,有赶快之意,利用这一谐音,“甘快办”就有了“赶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甘肃省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决心。
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广东省简称“粤”,而“粤”与“越”谐音,利用这一谐音,再结合“政务服务平台”的语言环境,“粤省事”就有了“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表达了广东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办事轻松、方便,各种政务服务到家的题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